用於治療精神病的藥物可分那些種類?
精神治療藥物(Psychotropic drugs)可分為共有五個大類,這些藥物可能以單獨或併用的方式開在處方箋中。
1. 抗精神病藥(Antipsychotics)
2. 抗憂鬱劑(Antidepressants)
3. 情緒穩定劑或抗痙攣劑(Mood stabilizers or Antiepileptics)
4. 抗焦慮、鎮靜及安眠藥(Anxiolytics and Hypnotics)
5. 抗帕金森氏症藥(Anti-Parkinson drugs)

何謂抗精神病藥物?
抗精神病藥物主要用來治療精神分裂症,消除正性的症狀,例如幻覺和妄想等。所謂幻覺是病人覺得聽到、看到、聞到、觸覺到,但其他人沒有感受到的知覺。病人所感受到的妄想,是堅信不存在的事件,在其他人看來似乎是奇異的、古怪的看法。

抗精神病藥物,同時也可以消除負性症狀,這些症狀包括退縮和孤獨,覺得沒有能力做決定。抗精神病藥物幫助病患跟現實接軌,也可幫助病人的思想和言辭較有組織性,可幫助精神病人回復正常的生活。

什麼是第一代抗精神病藥物?
使用歷史較悠久的抗精神病藥物通常稱為典型、傳統,或第一代抗精神病藥物,由於對病人有不錯的效果,所以至今仍被沿用。

Chlorpromazine(WinterminR,穩他眠)是最先用在精神分裂症的藥物(Thoraine是在美國的廠牌名),它改變了精神分裂症的治療方法,是控制精神分裂症主要症狀的第一線藥物。但是第一代藥物不是對每個人都有效,且對有些症狀,如感覺平淡和退縮幾乎沒有效用。

什麼是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?
隨著醫藥的研發,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逐漸成為精神科治療藥物的另一種選擇,它們稱為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,也有人稱為新型抗精神病藥物。第二代藥物可醫治精神症狀的範圍較大,包括:幻聽、古怪思考、說話無條理、社交退縮、感覺平淡。

新一代的藥物包括amisulpride(SolianR,首利安)、clozapine(ClozarilR,可致律)、olanzapine(ZyprexaR,金普薩)、quetiapine(SeropuelR,思樂康)、risperidone(RisperdalR,理思必妥)、ziprasidone(GeodonR,哲思)、zotepine(LodopinR,絡篤平)。

值得注意的是,第二代藥物陸續上市至今的時間很短,對於藥物使用可能產生的副作用,仍待更多的研究及臨床報告進一步了解。因此,病患定期接受醫師的診察及治療是很重要的。

精神科藥物應該吃多久,病才會好?
一般精神病的藥物治療都需要較長的時間,有些人症狀改善就自己停藥,這是不可以的。精神病的藥物必須持續服用一段時間,否則容易再發病。服用時間的長短,或選擇藥物的種類,則視病情而定,部分發病多次或治療效果較差的病人更需長期服藥。許多研究報告指出,一年內規則服藥者,再度發病的比例是30%,沒有規則服藥者,再度發病的比例是70%。

此外,要特別提醒的是,由於服用藥物通常需一段時間才能看到效果,千萬不要才服用幾天就覺得無效而停藥,或自行改換其他的治療方式,以致延誤治療時機。

長期服藥的病患,最理想的方式,應該在門診時,找固定的門診醫師診斷及開立藥物,因為一旦有任何突發狀況,或病情變化時,固定的門診醫師因為比較瞭解病患的病史,因此容易做有效且立即的處理。

至於,疾病的復發是否和服用的藥物種類有關聯性,則尚無絕對定論。

使用抗精神病藥是否安全?
適當的使用是安全的。醫師在治療期間,為使病患的用藥達到安全有效,對藥物的使用方式,會進行必要的調整,以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發生,其方式包括,依病患對藥物反應不同,做個別的藥量或用藥種類進行調整;在治療的過程中,隨著個人疾病的病程發展不同,對投藥劑量做適時的改變。醫師可能會併用其他藥物如抗帕金森氏症藥,治療或預防副作用。

由於藥物大約需要3-4週才可達到藥物的治療效果,病人因此需要耐心的服藥。

抗精神病藥有那些副作用?
昏昏欲睡、便秘、當從坐或躺的姿勢站起來時會感到暈眩、口乾、視覺模糊、手不自主抖動、移動緩慢、肌肉抖動、痙攣不安、女性月經不規則、男性女乳症等。並不是每個人,或服用每種抗精神病藥皆會發生,一般依照個人不同體質而會有所不同。

為了治療或預防這些副作用,一般醫師會依照病人副作用的嚴重程度作適當的處理,例如加入軟便劑以治療便秘,加入抗帕金森氏症藥以預防肌肉抖動的副作用等。

服用精神科藥物應該注意那些事項?
◎對所服用藥物的特性及療效,具備基本的知識。
一般精神病的治療都需要較長的時間,精神科常用的藥物,發生效果的時間,常須耐心等待,有人症狀改善就自己停藥,容易再發病。服用時間的長短,則視病情而定,部分發病多次或治療效果較差的病人更需長期服藥。若能對藥物有基本的認識,將可有效穩定病情。

◎監測藥物的副作用。
因個人體質差異,使用藥物可能出現不良反應。定期回診、注意身體狀況,若發生任何異狀,隨時告訴醫療人員,以進行必要處理。

◎避免藥物與藥物之間的交互作用。
病人同一期間,可能接受不同醫師或科別的藥物治療,或病人會自行購買中藥或其他藥物治療,對於正使用的精神科藥物而言,可能會造成藥物效果增強或減低的不良現象。為避免此一不良現象,病人接受藥物治療,應儘可能保留藥品的包裝及藥袋,或告知醫療人員正服用中的藥物,使醫療人員可以進行正確評估,進行有效處置。

◎藥物過敏反應。
任何藥物都有可能造成過敏反應,病人應隨時告知醫療人員,過去曾造成身體過敏反應的藥物,以作為藥物調整的依據。

◎其他非精神科的醫療問題。
非精神科的醫療問題,可能影響精神科藥物治療的效果,或增加治療的危險性。例如懷孕婦女,肝、腎疾病患者等,應適時告知醫療人員,以作為藥物選擇的參考。

◎沒有一個人是萬事通。
病人對自己正服用中的藥物,或對醫療處置有任何的問題,應隨時向醫療人員提出。當然,醫療人員也不一定是萬事通,他們亦會尋求其他的途徑,去解決醫療專業上的疑問。病人與醫療人員之間,若可以彼此有效的溝通各項問題,將有助於疾病的治療。

 

(※以上資訊節錄自實用精神科治療藥物指南,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出版,2004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asisClubhou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